时间:2012-05-02 原文作者 :万喆
国企民企之争如今在中国成为焦点。这不是一个新话题 。在西方 ,关于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争论百年来从未停止 。
笔者认为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 。根据统计数据,1998年到2010年间 ,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超过84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7.4% ,占GDP的贡献率也从最初的1%发展到现在的超过60%。这些数据表明,近10年来 ,国有企业无论从数量 、国家经济占有比重及资源占有量上都在不断下降 ,不存在纯粹的“国进” 。民营企业近年来规模稳步扩大,也不存在着“退”,相反 ,它们一直在“进步”。
国企并非我国独有,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存在 ,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经济起着不同的作用 。法国拥有法国电力集团的85%股权 ;日本政府拥有日本烟草公司50%股份。在所有发达国家,国企都占有一定比例,它们主要存在资源类、基础建设类里 。英国是自由贸易思想的熔炉,却是借着东印度公司的形式建立了巨大的国家企业 。而美国在经济危机时火速地将通用汽车收归了国有。发达国家在发展历史中常各取所需,利用国家资本的力量发展企业,夺取国际市场先机 。目前在财富500强中上榜的新兴经济体的企业中有2/3为国有企业 ,其余那些也大多享有各式的政府资助 。政府向企业提供资源,从而打入国际市场 。这使得中国企业可以与国外的跨国企业同台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此举也能让我们新兴经济体设定国际标准 ,无须被别人的游戏规则牵着走。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的关注和支持不限于国企 ,许多大型民营企业 ,如联想、华为 、吉利等等也都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因此 ,在找国企的问题前 ,要先找出“谈国色变”的核心原因和背景 。当前世界对中国力量有一种排斥 。美国和欧洲经济都出现问题,他们习惯性地抱怨中国的发展有害于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制造了美国和欧洲的大量失业状况 ,担忧日益壮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会削弱战后的商业体系。西方诟病中国的商业政策只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背书。事实上,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被像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的干预强烈扭曲 ,另一方面也被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防御性恐惧的政策削弱 。与他们相比,中国在民族工业和资本的保护上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 ,国企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
毋庸置疑,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许多管理机制及体制来不及跟上,导致形形色色的管理漏洞与问题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那些乘虚而入的夸张论调。在鲜花和臭鸡蛋背后的 ,永远是各国的内向型经济利益 。
(本文章摘自5月2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