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9-12 原文作者 :王薇薇
2.31亿千瓦 ,我国水电行业用10年的时间,实现了水电装机容量比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总和翻了近两番 。我国已从水电小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水电大国和水电强国 ,不但水电装机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水电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
今年7月4日 ,随着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32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另加两台5万千瓦地下电源电站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如果说10年前“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令世界惊叹,那么这10年来 ,从2003年7月首批机组发电到今年的全部机组投产,三峡电站累计发电5800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4亿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7亿吨,用清洁能源“点亮”了半个中国 。
这10年,令中国水电人骄傲的还不只是三峡 ,龙滩 、小湾 、瀑布沟 、水布垭、景洪 、拉西瓦等一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之后开工的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 ,我国水电建设突飞猛进 ,实现了全面跨越。
快速发展的10年
10年来,我国水力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水电事业持续发展,大坝 、小水电的建设令人惊叹
2004年和2005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先后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至2009年 ,我国水电投产容量的增长每年超过1000万千瓦 ,2009年增长达到2369万千瓦 ,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以公伯峡水电站1号机投产为标志,我国水电装机达1亿千瓦,整整用了55年,而2010年以小湾水电站4号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水电装机达2亿千瓦,只用了短短的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骄傲地说:“这10年 ,我国水电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这10年 ,我国逐步形成了金沙江 、雅砻江、大渡河 、乌江 、长江上游 、南盘江红水河、澜沧江 、黄河下游 、黄河中游、湘西 、怒江、东北、闽浙赣等13大水电基地规划,实行资源优化配置 ,有序推进了我国水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促进了水电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从改革开放前的技术可开发量不足10%提高到34% ;相继建成和正在建设一大批规:甏蟮乃绻こ ,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水电站,正在建设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龙滩水电站 ,最高的混凝土拱坝锦屏一级水电站等。全国已建和在建的30米以上的大坝近5200座,其中坝高100米以上的大坝有140多座。
作为水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水电10年来的发展同样令人惊叹。通过小水电开发 ,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和“以电代柴”等工程 ,解决了全国二分之一地域 、三分之一县(市、区) 、3亿多农民的用电问题;截至2011年底 ,我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余座,装机容量6200多万千瓦 ,小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约占我国水电的27% ;农村水电累计发电量达13908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了5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 ,减排二氧化硫415万吨。
从学习追赶到领跑世界
从无到有 、从跟随到引领,近年来 ,我国水电发展奏出了保质保量 、积极探索、求真务实 、成绩卓越的时代强音
有人说三峡工程是我国水电技术的“博物馆” ,我国近年来无数水电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都出自三峡工程 。这一世纪工程见证了我国水电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为引领全球水电技术潮流这一历史性的跨越 。
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故事,是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水轮机是水电站的心脏,三峡电站共需安装32台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 ,机组尺寸和容量大 ,水头变幅宽 ,设计和制造难度为世界之最。
为了既确保工程质量 ,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 ,国家要求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为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 。为此 ,作为业主的三峡集团公司在左岸14台机组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必须 :投标者必须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技术 ,培训中方技术人员 ;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14台机组中的最后2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为确 :诵募际踝猛耆轿 ,三峡集团公司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
正是这种坚持 ,使哈尔滨电机厂和东方电机厂等国内企业完整地引进了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设计制造能力,在三峡左岸机组制造中的实际份额达到50%以上,后4台机组以哈电和东电为主制造。哈电 、东电通过参与三峡工程建设 ,拥有了水轮机水力设计 、定子绕组绝缘 、发动机蒸发冷却等自主核心技术 ,具备了与国际水电巨头同台竞争的能力 ,在三峡三期工程中各自承担了右岸4台(套)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任务。
哈电和东电用7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从左岸机组分包商到右岸机组独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转变 。这种转变 ,使三峡工程右岸机组的整体价格大幅下降,比引进国外产品节省了10%以上 。这种转变,标志着我国水电重大装备研制水平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 ,标志着国内水电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自主设计、制造 、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开启。
今年7月13日 ,随着长江2号洪峰过境,三峡电站32台巨型机组首次实现满负荷发电,且连续作业40天,全部机组日均发电量达5.4亿千瓦时 。我国自主水电技术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说 ,我国水电发展在这10年实现了质的突破,水电技术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以三峡工程为标志,中国水电已迈入大电站、大机组、高电压 、自动化 、信息化的新时代 。我国水电站设计质量高 、建设速度快、施工质量好和能够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的特点为世界同行所称道。国内几个主要的设计院以前每家也就设计一两个工程 ,现在每家手里都有十几个工程项目,国外的工程项目也渐渐多起来。
倡导环保注重民生
“建好一座电站 ,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成为水电人的自觉行动
在三峡集团公司有一群动植物 、物种研究的专家 ,他们就是三峡集团公司的中华鲟研究所成员。
三峡水库库区水生生物,尤其是长江重要鱼类的繁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三峡集团公司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科学研究,定期组织人工繁殖的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的放流活动 ,并针对中华鲟展开了相关研究 。2009年10月,中华鲟研究所在三峡坝区基地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
“以前做水电 ,就是想着怎么修好大坝,建好电站 ,对环保生态重视不够 。”张超然说 ,10年来 ,水电开发的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今年刚刚到金沙江中游的阿海水电站考察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深切地感受到环保 、生态 、民生已经成为当今水电建设考虑的重点 。
金沙江中游是典型的干热河谷 ,由于缺乏雨水,两岸的边坡上除了茅草,只有一些长不大的仙人掌 。阿海电站坝址所在的金沙江畔库枝村,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 。
阿海水电站建设开始后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电站建设期间 ,村民出租房屋的收入 ,每月少则上千元 ,多则上万元 。再加上移民长效补偿机制的实施,村民们每户每年额外补偿也在2万元左右。如今的库枝村 ,近百公里的柏油路直通到村民家门口;不仅有了直达丽江市区的公交车,村民几乎家家都有几辆摩托车,有的还有了汽车 ;不少移民群众在县城甚至丽江市区买了商品房 ,一些移民子女选择在城里上学 。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电开发被寄予厚望。只有在重视环保 、生态和移民问题的基础上 ,水电才能真正成为“清洁”能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章摘自9月12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