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28 文章来源 :新华网
11月24日,我国首款舰载机歼15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降试验 ,举国欢庆 。然而,短短十几个小时后,担任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经抢救无效殉职 ,年仅51岁,令人扼腕痛惜。很多网友自发在网络上悼念罗阳,称其“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 。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连日来走近罗阳生前的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听他们追忆罗阳留下的那首生命的壮歌……
那些天 ,他太累了 !
25日上午 ,完成舰载机起降试验的辽宁舰返航,在大连港靠岸 ,人们欢呼着 ,挥手迎接英雄们凯旋归来。舰上人员依次走下舰艇 ,在沈飞公司职工热切的企盼中,总经理罗阳才拖着缓慢的步伐出现在队伍的最末尾 。罗阳走下扶梯 ,脸上的疲倦显而易见 ,没有热烈拥抱,没有高声欢呼,他微笑着与每个员工握手 ,随后转身坐上汽车 。几个小时之后,庆功宴就要开 。欢扪袅舾芏嗳说募且淙赐A粼诹苏庖豢 。
沈飞党委书记谢根华回忆 ,歼15着舰起降成功后,中航工业集团准备25日下午举行庆功会,罗阳理应出席 。但是回宾馆的路上 ,罗阳因为身体难受,请谢根华代替 。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横躺在床上 ,谢根华赶紧让人联系 ,将罗阳送往仅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 。在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 ,罗阳就喘不过气来,医护人员当即在医院门口大厅就做起了急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罗阳是累倒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只有亲身经历 ,你才能体验在航母上实验舰载机的巨大压力。作为歼15的生产者,在一旁观看 、记录着舰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 ,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 ,罗阳坚持记录了每批架次起降 ,也没有放过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 ,而他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
而在上舰之前的不到20天内 ,罗阳连续完成两个重点项目 ,紧接着参加珠海航展,17日飞回沈阳后,连家都没回就连夜从机场前往基地。算上在舰时间 ,他已连续在外出差17天。面对罗阳遗体,妻子王希利悲痛地呼喊“罗阳,我知道 ,这些天来你太累了 !”的话语 ,让身边人不禁落泪。
铁肩担起报国志
资料显示,罗阳从2007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党委副书记职务 ,上任以来锐意改革 、开拓创新 ,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 ,利润年均增长34%,带领公司迈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6日在沈飞宾馆 ,记者见到了罗阳的秘书任仲凯 ,他正在打电话安排亲友参加29日罗阳的追悼会。这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眶发红,嘴唇有些干裂 、面色蜡黄 ,显然已相当疲劳。对罗阳的离世 ,他至今难以接受。
任仲凯说 ,罗阳生前既不喜欢喝酒也不抽烟 ,只是人到中年以后血压、血脂有些偏高 。担任领导工作后,罗阳很少有时间陪家人 ,工作忙的时候,他早晨6点多钟就上班,常常到后半夜才回家 ,平日极少请假 。女儿参加高考时,罗阳才罕见地请了半天假陪她 。
沈飞总工程师袁立是罗阳的同事,两家住上下楼 ,一提到罗阳他眼中就泛起泪光,“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但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他多少年来一直性情温和,但这些日子肝火旺盛 ,有时候说一说话声音就高了 。”因为罗阳是研制现场总指挥,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调度 、决断 。
在同事的眼中,罗阳性格稍显内向,平日温文尔雅 、很少发脾气,但工作起来毫不含糊 。罗阳原来的同事 ,我国首席歼击机设计专家孙聪说 ,罗阳决策很慎重 ,但只要一决策就坚持到底,绝不轻易放弃 ,“我最怕罗阳请我吃饭,他一说吃饭我就知道 ,这是要我的部门在科研上闯关了,但没有他的强力支持 ,沈飞的科技水平绝不会进步得这么快。”
沈飞14厂职工赵传印参加工作已近40年了 ,他说:“罗阳绝对是个好干部 ,是我们沈飞任务太重 ,让他受苦了 。罗阳对基层干部要求特别严格 ,车间生产出现问题 ,他一个集团老总居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立即解决问题 。沈飞在他的率领下 ,工人特别关心生产质量 ,团队意识也特别强。”
将罗阳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27日的沈阳寒风阵阵,街上少有行人 。而设置在沈飞宾馆内的公祭堂 ,却源源不断涌来要悼念罗阳的人们 ,各行各业送来的花圈把偌大的公祭堂围了整整三层,“鞠躬尽瘁为中华复兴 ,殚精竭虑铸航空大业”两道黑底白字的挽联垂下 。
沈飞退休职工 ,今年已经74岁的夔长青说:“我担心进不了悼念现 。痛胝送诵葜 、进门证 、以前的介绍信 ,不图别的 ,就想给英雄送一程、道个别 !”
沈飞的国际合作伙伴 、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得知罗阳去世的消息后,也派出代表赶来祭奠。
庞巴迪公司工作人员罗斯告诉记者,他个人与罗阳并没有交情,但了解到罗阳对整个中国航空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罗阳去世无论是对沈飞还是中国都是巨大的损失 。“我很敬重罗先生,他在中国航空业很有影响力 ,很难想象沈飞失去罗阳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几天来,网上也是悼念如潮 。新浪网友白杨说:“作为现场总指挥,罗阳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持续体力与精神的高强度消耗 ,压垮了这位为中国歼击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功臣 。”也有网友说,中国空军已经能撑起辽阔的蓝天 ,中国海军的步伐也将从祖国的黄色海洋到蓝色的星辰大海 ,总会有人倒在黎明 ,深鞠一躬 ,然后 ,继续前进 ,沿着他们未竟之路……
“今年8月辽宁号入列时 ,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 ,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 ,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
“‘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 ,航空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罗阳未竟事业 ,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伟大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林左鸣说。(记者王振宏 、王炳坤、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