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1-31 原文作者:刘 瑾
推进兼并重组 产业集中度要达标
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汽车 、钢铁、水泥 、船舶 、电解铝、稀土 、电子信息 、医药和农业产业化共九大行业和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明确了2015年要达到的产业集中度要求,还有七项政策保障 。可以说,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目标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具体 ,做到了“定时 、定量 、定目标”。作为对《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的具体落实文件 ,《指导意见》的出台 ,对“十二五”期间企业兼并重组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
汽车行业 :强者恒强态势明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 ,2012年汽车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已达87.3%,完成《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没有问题。
据悉,近年来汽车业集中度有很大提升。在兼并重组政策的推动下 ,汽车业强者恒强的态势将更明显 。一汽、上汽、东风 、北汽等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
当前 ,我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 ,汽车业散 、乱 、小的产业格局仍有待整治。据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统计,目前汽车行业共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 ,其中有部分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 。在整合大潮涌动之时,这些车企将是被整合的对象。
《指导意见》针对汽车业兼并重组提出“两个推动”和“两个支持” 。推动整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鼓励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品系列 ,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推动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 。此外,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向服务领域延伸。支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 。
由此可见 ,汽车业推进兼并重组,不应只停留在车企数量减少和单个企业产销规模扩大的层面,还要注重汽车业的资源整合 、技术水平的提升 、自主品牌的发展 、产业链的完善、向服务延伸等方面,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惟有如此 ,才能实现汽车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
电解铝行业 :鼓励一体化经营
2012年全国电解铝产能达2687.8万吨,产量2195.5万吨 。尽管市场需求较为稳定 ,但产能的扩张依旧,供过于求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改观。
与钢铁业近年掀起的整合潮相比 ,电解铝行业相对平静。由于电解铝厂与地方关联较大 ,推进兼并重组难度也较大。
此外 ,电解铝行业是高能耗行业 。在电解铝的成本构成中 ,电费所占比重较大 。由于在能源丰富地区 ,电耗成本下降较为明显。近年来 ,电解铝企业大多选择向更具能源优势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或发展“煤电铝”、“水电铝”一体化模式 ,在异地新建新增产能 。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开展跨地区 、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鼓励“煤(水)-电-铝”及“矿山-冶炼-加工-应用”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培育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指导意见的出台 ,对中国铝业等电解铝行业的大型企业形成利好 。据了解 ,中国铝业已经着手跨行业重组方面的工作 。1月初银星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宁夏发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知 ,中国铝业与华电国际就收购后者持有的宁夏发电集团23.66%股权事宜签署协议。完成此次股权转让后,中国铝业将持有宁电集团59%的股权,成为银星能源的实际控制人。至此,中国铝业实现对宁电集团的绝对控股 ,其煤电铝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初显。
钢铁行业:大幅减少企业数量
“钢铁行业对于兼并重组的要求更为迫切。”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近日表示,2012年是钢铁行业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而钢铁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既受需求下降影响 ,更受到产能过剩的严重干扰 ,需要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回顾2012年,受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矿石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 ,钢铁业盈利状况急剧恶化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至11月份会员企业累计实现利税660亿元 ,下降57.73% ,盈亏相抵利润为亏损19.7亿元。
“从上下游的行业集中度来看,国际三大矿山达60%至70% ,国内前十大汽车企业接近90% ,国内钢企在上游受控制 、下游被打压的格局下处境艰难。”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钢铁业行业格局分散还造成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业无序发展 、产能难以控制等实际问题。
数据显示 ,俄罗斯 、欧盟 、美国排名前4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其总产量的比例高达80% 、71% 、59% 。与之相比,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偏多 ,钢铁业集中度偏低 。2012年1月至11月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仅为27.3%,行业前十名份额集中度仅为46.1% ,较2011年下滑3.1个百分点 。
为了推动钢铁业重组,《指导意见》提出,大幅减少企业数量 ,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由此可见 ,钢铁业整合是双管齐下——着力支持宝钢 、武钢 、鞍钢等大型钢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合理布局、进行整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企;注意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从河北、山东等地钢铁业重组风生水起的现实情况出发,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水泥行业:大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产能过剩 、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已成为水泥行业当前面临的难题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表示,产能扩张至今还在延续 ,有些地方盲目越权核准新上水泥项目 。
数据显示 ,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水泥产量达21.84亿吨 ,同比增长7.4% 。此外 ,2012年水泥行业新增生产线达125条,新增熟料产能1.6亿吨,进一步加剧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在供大于求的重压下 ,2012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较上年下降近50% 。
近年来 ,国家相关部门力促企业兼并重组。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我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行为逐渐增加且呈快速上升态势 。“十一五”期间共发生约200起案例 。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企业的发展目标 ,要求到2015年,形成3-4家熟料产能1亿吨以上 ,矿山 、骨料、商品混凝土 、水泥基材料制品等产业链完整 ,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强的建材企业集团 。重点支持优势骨干水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 ,鼓励企业通过合并 、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 ,实施强强联合 、兼并改造困难企业和中小企业 ,实现产能合理布局。此外 ,鼓励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 。
当前 ,水泥业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 ,提高集中度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行业自律 、市场协同 ,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行业整合让市场配置资源
细数这九大行业和领域,之所以会成为企业兼并重组的主阵地,因为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但目前这些行业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比如 ,产业集中度不高 ,企业小而分散 ,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缺乏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 ,从而引发重复建设 、产能过剩 、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工业粗放发展积累的深层次 、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0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印发后 ,各部门 、各地方认真加以贯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积极进展 。此后 ,“十二五”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等相继提出要以汽车 、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如今 ,《指导意见》作为具体性的落实文件出台,必将有力地将兼并重组工作推向深入 。
关于九大行业和领域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设定 ,主管部门表示 ,广泛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 、地方行业主管部门 、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 、重点企业的意见 ,并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各行业发展规划 ,从整体上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由此来看,目标考虑了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可行性 。
《意见》还提出 ,营造良好环境。坚持市场化运作 ,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 。认真清理 、修订 、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 、规定和做法 ,尤其要坚决取消各地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区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规定。积极探索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地区间利益共享机制 。上述规定 ,明确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相关方面在引导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 ,既要完善服务管理体系 ,努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 ,又要规范行政行为 ,避免出现“拉郎配”现象。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在经济形势相对低迷之时 ,市场优胜劣汰作用进一步显现 ,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处境艰难 ,这就为优势企业推进兼并重组提供了难得机遇 。有眼光 、有实力的企业要善于把握良机,科学制定方案,稳妥开展兼并重组 ,有效防范风险 ,确保整合取得实效 ,真正做强做大。
总之 ,各方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 ,要认真贯彻落实政策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切实做好行业整合的各项工作 ,努力实现目标任务,为加快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作出新贡献。
(本文章摘自1月31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