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6-13 原文作者:丁一凡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过诸多形式的“国有企业” 。了解这些国家国有企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我国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作用和贡献 。
历史地看 ,欧洲的国有企业对宏观经济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比如 :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对世界经济做了一个评估,认为未来世界在核能、高速铁路 、航天航空方面有很大的需求 ,法国应该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 ,占领制高点 。于是 ,国有企业便成为这些技术攻关的主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国有企业得到了减税和贷款利息补贴等优惠,最终在民用核能、高速铁路和航空航天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最终带动了欧盟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
在欧洲 ,国有企业起过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在欧洲国家 ,国有企业职工失业的风险要比私营领域里小得多 ,但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也要比私营企业低一些 ,因为有某种“铁饭碗”作补偿 。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大幅贬值 ,带动了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 ,造成西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为了遏制通胀,西欧国家利用国有企业来稳定宏观经济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要得到政府的批准 ,因此国企职工的工资增长一直受到抑制 。而国有企业职工薪金上调的比例又成为私营企业的参照 ,从而减轻了因工资上涨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对很多国家来说 ,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有重要的贡献 。国有企业是政府投资的 ,作为投资人 ,政府从国企经营的利润中可以分得一份红利 。国企红利进入国家财政 ,减轻了国家通过税收保证财政收入的压力 。国企收益可以减轻税收的道理得到了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推崇。虽然米德是因他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对国企的论述使这一道理更加深入人心。国企还是国家财政的最后一道屏障 。当欧洲国家的政府遇到巨大的债务危机时 ,都曾利用出售国企来减轻国家财政包袱 ,或弥补社会福利的开支亏空。
国企在欧洲也经历过一些身份的变化。有段时期 ,法国政府采取出售部分国企股份的方法,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对国企进行改革,旨在增加国企效益。“开放资本”后的国企虽然还是政府控制大头 ,但外来的董事会成员不断在董事会上提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最终使国企在经营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
在欧洲,一些国家从私营企业挖来专业经理人士 ,提高国企管理效率 。有一段时间 ,欧洲国企的领导位置有时是政府财经部门的高级官员退居二线后的好去处,也算是辛勤工作的一种补偿。但即使是再聪明的官员也未必是成功的企业家 ,所以这些国企决定聘请专业的经理人员来管理国有企业 。好在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上有一批专业经理人员,给国企替换经理人员做好了储备 。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 ,欧洲国家创建国企是为了能突破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 。随着企业的成长,舆论对国企的批评声越来越大 。主要是批评国企不能永远躺在国家的资助上 ,成熟后的企业需要走向市场正常地与其他企业竞争。在竞争领域 ,欧洲国家的政府逐渐从国企资本中撤退,最终把大部分股票都转给了私营企业 ,但政府最后仍要保留5%的股份 ,被称为“金股” 。凭它 ,政府可以否定他不愿看到的企业发展方向 。
在一些欧洲国家 ,国有企业是骨干 ,是带动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柱 。在国企的上下游有许多中小私营企业,国企会把研发包给一些技术型企业,把零部件加工包给另一些企业 ,自己则专心负责最后的组装和市场经营 。
尽管许多国家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变化,但国企的作用和影响却一直受到舆论的认同和称赞 。
(本文章摘自6月1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