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8-06 原文作者:林火灿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129.6亿元,同比增长7% ,与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1.6%形成鲜明反差 ,也明显好于去年全年同比下降5.8%的发展态势 。
尽管国有企业总体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人认为 ,国有企业的盈利主要受益于政府各种财政补贴 。一个重要的佐证是 ,在已经公布的2012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10家获得补贴最大的国企 ,其补贴金额之和几乎等于创业板中所有民营企业的盈利 。
有质疑者认为 ,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 ,不仅有帮助国有上市公司粉饰业绩的嫌疑,更造成财政资源的配置浪费,也无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且国有企业依靠“吃政策偏饭”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反而搅乱市场秩序,挤占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应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
这种把国有企业盈利归于政府补贴的说法值得商榷。今年上半年 ,国有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主要受益于成本的下降。1月至6月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
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全能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 、站稳脚跟 、发展壮大 。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对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大有裨益。这说明 ,仅从所有制角度考虑国企是否应全面退出,既不全面公允也不符合实际。
尽管不少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产权市场化、股权多元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 ,在资产收益率、资金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等方面差距明显 ,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竞争性领域国企目前的状态远未到达改革终点 ,体制机制还需进行更加深刻的改革。
前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中 ,我国解决了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这两大难题 ,社会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的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这意味着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应该进一步改革调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实现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最终结合 。
总的来看,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途径是要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 ,推进股权多样化 ,使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运作发展 。
首先 ,要通过改革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市场化 、科学化,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其次,要推动企业重组 ,既要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 ,也要稳步推进企业之间联合重组 ,推动企业在重组中做大、做强 、做优 ,加快推动优势资源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
再次,要把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调整到符合市场竞争的方向上 ,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减少政府部门行政干预。特别是在用人制度方面,要建立有别于党政干部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实现用人体制机制的市场化 。此外 ,还需要解决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问题 。
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 ,不是实现国有企业“一家独大”,而是着力构建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的机制,并使竞争者变成合作者 。因此,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既要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也要积极搭建公平竞争平台 ,不断加大股权多元化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这一领域的国企改革 。
部分非竞争性领域国企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证明,只要尊重市场规律,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制度建设 ,完善内外部监管考核体系 ,国有企业具有同样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能够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 ,相互融合 。
(本文章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