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07-07 原文作者 :昆仑岩
在国企改革讨论中 ,常听到有人鼓吹“国企低效论”,将“国企低效”归结为体制问题 ,以此反对国资控股 。笔者认为 ,在中国国企,包括国资控股的大型企业,雄风重振 ,以强劲鼎力的形象展现于世界经济竞争舞台的今天,“国企低效论”不符合事实 ,作为要求“国资退出控股状态”的理由更不能成立。
先谈“体制问题” 。从主张私有化的角度看,凡是公有制经济,凡是国有经济主导的体制,永远都是低效的 。因为,只要看到资源、财富在社会层面上的使用和分配 ,就会觉得这是私人资本利益的损失和浪费 。“企业办社会”,其实不能一概否定,毕竟对社会是一种积极贡献 ,对现代大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也有好处,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提倡的。但在中国,只要是国企来办 ,就会被人斥责为浪费和低效 。可谓体制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 ,效率标准也不同 。公有的效率 ,令私有认同,很难说不是一种奢望 。
国有企业效率不是私企能简单类比的 。国企既要追求企业利润和效益 ,又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起来看 ,国企的整体效益比私企高得多。
从公共财政贡献看 ,虽然目前在我国企业户数 、资产、主营收入占比中 ,私企已占大头,国企皆处劣势 ,但在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及附加占比中,2012年私企仅为13.0%,国企高达70.3% 。
从资本投入和产出看 ,国企不能只重短期效益,更要关注中长期发展。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如高速铁路、大飞机制造、卫星通信导航 、载人航天 、绕月探测 、载人深潜等重大项目,投入巨大 ,周期较长 ,不可能立马见效,但一旦见效,对整个经济社会发挥的作用力和对国际竞争产生的影响力,绝非一般企业可比 。
从成本和利润比较看 ,有研究表明 ,国企能够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所承担的税负明显高于私企,节能降耗的成本也高于私企,还承担着养老帮困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 ,利润收入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 。以本世纪头十年(2000-2010年)为证,我国工业国企资产年均增长11.4% ,而利润年均增长19.9% ,这是举世惊叹的成就。
还有种说法 ,国企的优异绩效是靠垄断得来的 。这也不符合事实。目前我国国企中 ,包括117家央企 ,属于垄断行业的企业极少,不超过20家,且是既有垄断也有竞争 。垄断性行业如成品油 、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都由政府制定,由于政府定价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等因素 ,在一个时期可能定价较低 ,造成相关国企的政策性亏损 。国内外的事实都证明,凡垄断行业私有化的第一后果 ,就是涨价,这种“效率”,是向消费者开刀割肉获得的。
客观上讲,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企业个体效率有高有低的差异分布,并不奇怪。从总体状况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水平,还是企业本身的技术 、管理和经营水平,国企都要比私企高 ,根本不存在国企必定比私企低效的问题。应当相信 ,发展混合经济 ,坚持国资控股 ,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带动企业整体水平提高 ,创造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真正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的要求 。
(本文章摘自7月7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