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03 原文作者:白天亮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探索推进国企重大信息公开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努力打造“阳光央企”。
这意味着 ,从国企高管薪酬、福利待遇这类社会关注度高的热门信息,到财务预算、资产处置这类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专业信息 ,今后均有望逐步公开,以高度透明的姿态接受全社会的审视 。
阳光是最好的约束。近年来 ,国有企业发展迅速 ,实力大幅增强 ,治理结构日益健全。然而 ,国企内部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天价吊灯、违规炒汇 、自行涉足金融衍生品业务出现巨亏……这些相继被曝光的负面新闻 ,大多是事前一无所知 、事中缺少监管 、事后影响极坏,既损害了国企的整体形象,也表明目前对国企的监督还不够完善。有效的监督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细化信息公开的项目及程序,是重要一环。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及时 、充分 ,既能方便监管部门 、企业职工 、利益相关者以及普通公众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对企业运营也会是无形的强大约束 。打造阳光国企 ,向暗箱操作说“不”,不仅企业违规运营的空间没有了 ,想搞内部人控制、打擦边球也要考虑到可能面对随之而来的质疑和监督 ,继而督促企业自律 。
公开透明更有利于消除误解。曾有多家国企感叹,公众对国企的误读太多 ,少数个案常被放大到整个国资领域 。某个央企高管拿数百万高薪,外界就会认为所有高管都是天价工资 ;某家央企被曝出有“吃空饷”的 ,外界就会认为多数职工都在混日子。国企频被质疑 ,一方面说明国企出于“全民所有”的性质必然受到更多关注 ;另一方面说明 ,面对公众的信息需求 ,国企在公开透明上 ,做得还很不够 。企业说没有给高管滥发福利,但如果不公布具体的福利状况,如何让公众百分百相信?企业说股权转让不会出现国资流失 ,但如果缺少阳光操作 ,又怎么能让外界认可?国企究竟什么样 ,做得怎么样 ,这些社会关注度高的环节,不妨统统放在“鱼缸”里 。公开透明,误会自然减少 。
国企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混合所有制、职工持股、员工薪酬市场化……社会各界既肯定改革的方向,又担心改革过程中会出现国资流失 、少数人中饱私囊的现象 。避免这类状况 ,关键仍然是公开透明。从企业具体的改革方案到资产的评估定价 、改革的决策程序和责任人 ,都应当尽可能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舆论、专门机构和企业职工的共同监督 。把改革置于阳光之下 ,才能真正对国企形成硬约束 ,防止“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 。
有人提出 ,国企毕竟不同于政府机构 ,特别是竞争性国企 ,涉及大量商业机密 ,其财务状况 、投资意向、关键人才的薪资水平等信息都拿到公众面前“晾晒”,还怎么去和同行竞争 ?这种担忧提示相关部门,在打造“阳光央企”的同时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公开一视同仁 、有规可循 。同时 ,企业也要认识到,完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是健全公司治理的必要需求,有益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各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已走在非上市国企的前面 ,央企所属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也好于非上市的央企集团 。国有企业具有全民所有性质,比一般上市公司的股东构成更为广泛,其透明度至少应好于上市企业 。
(本文章摘自11月3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