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李予阳 崔文苑 亢 舒 吴佳佳 发布时间 :2015-03-12
国企国资改革是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进入到改革深水区 ,“硬骨头”该怎么啃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 ,改革关系重大 ,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要大胆试也要防止“急躁症”,关键是划定边界 、规范进行 ,挖掘各类资本的潜力和活力 ,把国企国资改革有序推向深入 。
明确混改方向 :不能偏离改革核心目的
控股权之争是混改的关键和难点 。一方面实践中有人要求国企只混不控 ,不设底线 。另一方面 ,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发展混合所有制门槛多,担心混合以后或者被挤出或者被“吃掉” ,所以仍然在等待观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 。这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有企业推进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其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 、创造力、竞争力和效率 。不能离开这个目标,为改革而改革。”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国资委主任王昌说 ,“应当结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 ,统筹研究并设计不同行业的国资控股比例 ,明确国有资本在哪些方面必须独资 ,哪些方面必须控股 ,最低持股比例是多少 。不需要控股的,按照市场规则合理流动,有序进退 。”他建议应当定期制订国有股权比例优化目录,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经验 ,比如金股制等特殊方法,即便国有资本退至参股地位 ,也能够在关键时候发挥控制力 、影响力 。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并强也认为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多种形式 ,不能狭隘理解混合所有制就是“拿出”国有资产 ,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 。多种形式也应该体现在不同的企业应走不同的路子,不搞“一刀切”。
“发展混合所有制坚持一企一策 ,从来没有划过51%的红线。”全国政协委员 、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表示。他认为,在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上怎样划分和平衡好各类资本的权利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强调 ,混改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让部分社会资本进来 ,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发展;二是通过混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未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就是看两个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重构监管体系: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是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的重要支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 ,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这意味着今年两类公司试点将有实质性突破。
“应以两类公司为载体,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实现统一监管 、统一标准,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资企分开。并以两类公司为平台 ,建立国有资本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国有资产的布局和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正武表示 ,全面推进改革的时间比较紧 ,加快推进两类公司试点势在必行 ,改组和组建两类公司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 ,须加强政策配套给予支持 。两类公司都应该建立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此基础上,完善授权体系等。
“管资本和管资产,虽然是一字之差,实质上有很大不同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梁骧说 。梁骧委员认为,管资本要实现五大突破 :一是在国资管理理念上实现突破,管资本意味着出资人代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 ;二是要在政资分开上实现突破 ,要使管理者能够真正实现经营主体的角色,同时又可以解决内部人失控的问题;三是应在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上实现突破 ,由出资人代表用合乎市场规则的方式来贯彻政府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 ;四是应在国有资本布局战略上实现突破,赋予国有资本充分的流动性 ,有进有出 ,有所为有所不为;五是应在国有资产安全方面实现突破 ,以管资本来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我期待能够找到更好的途径,有效管理国有资本 ,使之实现保值增值 ,同时能够形成更好的市场化机制 ,使得国企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梁骧委员说 。
防范国资流失:重在配套改革和法治保障
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中 ,如何吸取以往经验教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看来 ,“重在推进配套改革和法治保障 。”
程并强代表也认为,在当前的国企改革中 ,应吸取经验教训,提前搭好制度框架 ,在法律 、流程 、监管等各方面予以完善,避免因为不规范导致出现问题 。有了制度保障 ,企业改革才有积极性 。
“国企改革没有冲不破的阻力 ,关键是要划定边界 ,规范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国资委主任申振君表示,“国企国资改革要深入推进 ,关键是改革决心和意志 。但改革不能急躁冒进 ,而要积极稳妥 。”申振君代表认为 ,国企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难度很大,且牵动全局 ,所以要积极稳妥推进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则提出建议,关键是要对国有企业实行国家审计全覆盖。建议要把所有的国有企业 ,包括境外投资都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 ,并运用联网审计、数据分析等现代审计的技术方法 ,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国有企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 。他还建议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加强审计 ,关键还是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科学的权力配置和制约机制 ,能够规范运作 。他说 ,“在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要使国有企业内部保持勃勃生机 ,以内因变化为主,组织严格的外部监管 ,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
(本文章摘自3月12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