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王轶辰 发布时间 :2015-05-19
“全球30多个国家” 、“运营9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这是中石油集团公司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给出的一组数据 。20多年走来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国际能源合作 ,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
在全球化时代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本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国之大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挑战,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 ,中国必须大力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实现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打造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外合作“遍地开花”
2015年2月,中核集团传来喜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成功出口拉美 ,投资共计128亿美元 ,这也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成功“出海” 。
相较于以往中国企业国际能源合作多采用并购形式不同 ,中国核电带往阿根廷的远不止资金 ,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透露 ,在阿根廷重水堆项目中 ,中核集团主要负责部分设计 、绝大多数设备的供应和技术服务。
中国核电高调“走出去”的背后,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集中爆发 。中海油2月10日宣布 ,公司已与韩国SK创新公司分别就南海04/20和17/03区块签订产品分成合同 。而早在去年9月 ,中海油就发布了2014年中国海上开放区块招商公告,共推出33个开放区块与外国公司合作,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 。
资料显示 ,从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已在全球33个国家执行了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 ,建成中亚 、中东 、非洲 、美洲和亚太5大国际油气合作区 。2009年至2013年 ,中国3家石油央企海外并购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世界石油产业海外并购进入了“中国时代” 。
与此同时 ,近年兴起的新能源企业也在后来居上 。2014年11月 ,龙源电力在加拿大投资的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这也是中国发电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第一个风电项目,并首次实现了自主开发 、自主建设、自主运营。
“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同时也推动着国际能源秩序的多极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和最初单纯的保供思路不同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品种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油气扩展至可再生能源 、科技装备等多个领域 。国际合作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金融因素的介入 、非国有企业参与的主体日益增多。
企业“走出去”时机成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国内能源企业竞争力显著加强 ,人才储备逐渐丰富 ,综合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我国能源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时代正在到来 。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 。构建中巴 、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 。这给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
电力是中国“走出去”的主力产业 ,中电投集团总经理陆启洲认为,“一带一路”上多为发展中国家 ,大都电力较为缺乏 。我国在电力装备 、规划、工程施工和电站的应用上有较高水平,电力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电力事业发展 ,而且带动国内电力装备出口 。
数据显示,巴基斯坦缺电40% ,东南亚、南美等国均不同程度缺电,非洲三分之一人口至今缺少照明。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产业却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中企“走出去”恰逢其时 。
除了常规能源领域国际格局的变化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据了解 ,2014年随着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光伏发电投资企业,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在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南非 、韩国、印度等国总计投资建设了20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公司副总经理李崇卫表示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 、产能和成本上都占有优势 ,目前我们在海外的电站项目出售获得的溢价都比较高 。
通过持续广泛的国际能源合作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油气治理力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原来是谁占据资源谁就有话语权 ,比如美国有金融权 、欧洲有技术权 ,但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权,这是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的不可替代的资本 。”许勤华说 。
打造海外一体化产业链
虽然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我国能源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仍处于海外并购初级阶段。当前 ,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 ,国际大能源公司纷纷压缩投资。中国能源企业亟须抓住这个契机 ,深耕海外市。蛟旌M庖惶寤盗矗嬲谕庹疚冉鸥。
长期以来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基本形式是主要通过能源贸易买入 ,或者与产能国共同开发当地能源资源 ,很少发展深加工业务 。对于资源、技术掌控不足 ,也导致在国际市场缺少定价权 。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 ,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油气市场最大的国际买家 ,但在有些领域还缺乏相应的话语权 。未来 ,要注重打好“组合拳” ,从资源、技术 、通道、市场、储运等角度制定相应战略 ,不仅要重视找油 ,同时要加强炼油、用油的能力 ,还要注重拓展油气合作领域 ,从规模扩大化到全面纵深发展 ,实现从传统的油气资源合作到炼化、销售等环节的合作,多方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中国企业要实现全面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说,不单纯是设备的销售、出口或者是工程劳务输出,而是从规划设计到管理投资经营 ,包括金融全面的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 、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往往还隐含着潜在的政治风险 ,巨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 ,如果加上能源的需求,会使世界传统政治经济体系主动接受中国的融入和改造变得更加困难。
“企业发展的社会化、平民化、公众化趋势已被广泛认可,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决策 、提供参考将有助于降低风险 、提高总体收益 。”许勤华建议 ,政府定位的问题一定要解决,政府在中国能源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应加强其“综合指导与服务”职能 ,兼顾管理 。可借鉴日本政府牵头成立“企业工团” ,将企业、银行等多种金融力量汇集起来 ,以行业协会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
(本文章摘自5月19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