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石述思 发布时间 :2015-06-02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大型国企的新媒体采访活动 ,最突出的印象是企业带着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 ,而最终在传播上“一地鸡毛” ,主题凌乱 ,不可能在受众中留下整体清晰的印象。
一家大型国企很重视和各网站的合作,而且还聘请了一些社会名人当监督员,并经常请网络大V一起举办各种活动 ,但整体形象却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关键在于没有按照社会化传播的要求建设自己的平台,并将自己的员工和商家有效地转化成强大的传播社群 。
简单是强烈的 。这是互联网社会化传播的灵魂,对于全面兴起的移动互联传播来说 ,更是如此。而对于拥有无比复杂研发制造体系和漫长产业链的大型国企来说,这形成了一个先天悖论。
因为产品多、服务多、技术多 、人才多,大型企业在社会化传播方面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一次社会化传播方面总想照顾到方方面面,一次把千言万语说与顾客听 。这极大违背了社会化传播的规则,也导致传播力损耗殆尽。
“你说我听”的时代已走远 ,大型国企品牌如何实现社会化传播?在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攫取的当下,在过去被称为杀马特的年轻一代逐步崛起为新兴消费主力军之际 ,这些身形庞大、产值丰厚的巨人,在日益剧烈的严酷市场竞争面前,必须摆脱统治了企业多年的工业思维和行为方式,低下高傲的头颅 ,在互联网传播的风口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受众平等亲切地对话 。否则,无论你过去的业绩多么辉煌 ,品牌多么煊赫 ,都可能被未来的市场抛弃 。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工业思维已被受众厌弃。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受众很难对传统的广告公关留下印象 ,因为“我优秀所以你关注”的单向传播逻辑被彻底打破,企业必须重新找到与受众建立关联的路径 。
也就是说,靠在电视台投入巨资建立大众关联形成传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同传统媒介遇到的挑战一样 ,传统国有企业除了接受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洗礼,还亟待重新找到受众并将其变成顾客 。
在信仰缺失、利益泛滥的当下 ,喜欢则成为第一生产力。一些国企为什么得不到公众喜欢,不是他们工作不努力,业绩不突出,人才不优异 ,而是公众不了解以至于不喜欢。
相对而言 ,大众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利用微博、微信甚至淘宝这样的平台与泛大众人群实现沟通是容易的,如果你足够尊重公众 、了解其内在需求,拥有自媒体资源并完成新奇的创意的话 ,就能在社会化传播上取得不俗战绩 ,并转化成巨大的商业回报。小米手机卓越的社会化传播被很多商家奉为圭臬,褚橙和柳桃的成功被很多专家当成经典案例 ,都是生动的佐证 。
但对于钢铁、医疗 、化工 、建材 、装备制造等大型企业来说,简单克隆小米模式却是东施效颦 ,事倍功半 。
从国有大型成熟企业的角度来说,只能选择其灵魂——品牌来设计所有的社会化传播。而产品、服务 、技术等要素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 。毕竟,捆绑受众不能靠短期利益 ,而要靠共同的价值观 。因此 ,品牌在社会化传播中 ,应该是灵魂,而不是简单告知的一个招牌 。
大型企业往往过度依赖所谓的公共化平台和公共意见领袖 ,虽然短期内能聚合注意力,却由于缺乏忠诚度无法持续 。对于产品的促销有一定裨益,但对品牌的建设却帮助甚微 。与其这样,不如集中资源,培养自己的忠实粉丝,并将其变成来自企业内部的社会化意见领袖。
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是传播平台必须自己建设——互联网的精神是自由和共享 ,你完全可以建设一个自己的平台 。
总之 ,企业品牌社会化传播从表面看 , 是通过强关系人群的互动 ,将影响力逐步向广泛人群扩散 ,引发互联网传播的巨大涟漪,根本却在于借助大数据的思维,靠品牌这个灵魂与受众形成深层互动,在一个平等的舆论世界 ,借助自媒体的力量 ,与公众共筑价值观和美好生活的过程 。
(本文章摘自6月2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