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孙祁祥 发布时间 :2015-06-04
转方式 、调结构的实质是质的提升而非单纯量的增减 。当前的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 、逐步实现中高端发展的必经阶段 ,是主动改革倒逼传统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经阶段,是由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转向绿色发展轨道的必经阶段 。
不可否认,当前稳增长的困难较多 ,面临的挑战严峻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 。增速放缓给经济工作带来了一些压力 :一是就业压力增大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同比减少了20万人 ;二是财政增收难度加大,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36407亿元,同比仅增长2.4% ,其中增值税扣除“营改增”的影响后出现了负增长;三是金融风险上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增加 。
然而 ,由于我们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初露端倪 。无论从国际横向比较还是从国内纵向比较来看,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都呈现许多可喜现象和积极信号 。
在世界范围内 ,我国经济增速仍然相对较高 。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2.99% 、2.40% 、1.1%、2.38%、0.7% 、-0.01%和-1.9%,这七个国家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平均值比2014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的平均值低了0.7个百分点 。可见 ,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中 。相比之下 ,我国一季度7%的增速以及较2014年同期0.4个百分点的增速降幅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
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现。一季度三次产业同比增幅分别为3.2% 、6.4%和7.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 ,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趋势更加明显。从工业内部看,一季度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1.4%和7.7% ,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高出5.0和1.3个百分点 。
经济失衡问题有所缓解 。我国经济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率偏低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以及收入分配 、城乡 、区域差距较大。一季度数据显示 ,这些失衡状况正在得到改善。其一 ,消费保持稳健增长 。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万亿元 ,实际同比增长10.8% 。消费是最终需求,消费平稳增长释放了经济运行的积极 、健康信号。其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 ,超过7%的GDP增幅 。其三 ,收入分配、城乡 、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率分别为8.9%和7.0%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上年同期的2.66缩小至2.61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5% ,高于城镇1.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经济同比增速的平均值为7.54%,高于东部地区的6.87% 。
绿色发展大有起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实施“中国制造2025” ,坚持创新驱动 、智能转型 、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一季度的一些经济数据体现了我国向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 ,在2014年一季度下降4.3%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8%,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7% ,明显低于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幅。
(本文章摘自6月2日《人民日报》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