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2-06
每到年底 ,各大企业的年会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 。最近这几年,员工们越来越放松的表演,年会越来越丰富的形式,正在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 。原因无他 ,一个大型企业 ,也许一年只有这个机会,能让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真正面对面接触 ,找到一种“全家”聚在一起的感觉。
有管理学家说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用情感、心灵来管理企业的 。”作为最重视“家”的中国人 ,营造“家的感觉”是凝聚企业员工的最好方式。我们的国有企业其实一贯注重“家文化”建设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企承包对接着职工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以厂为家”不仅是一种口号 ,也是一种现实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 ,虽然福利逐步趋向社会化 ,但职工的人文关怀需求却反而多了 。“家文化”的核心是通过给员工家的温暖,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也是国企发展的内在要求 。“职工之家”等机制的长期存在,就是为了涵养国企人爱企如爱家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这是国企文化的传统优势。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营困境 ,企业需要营造有凝聚力的文化 ,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文化需要唤醒、挖掘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催化员工内在的创造力,同时呼应先进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员工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帮助;需要强化团队的凝聚力 ,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认同 。“家文化”的本质含义就在这里 。
不过,“家文化”本身也在发展之中。传统的家庭是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为轴心建立起来的,夫唱妇随 、长幼有序都是基本的文化秩序。但在同时以效率和创新为目标的现代企业中 ,作为“家长”的企业高管,如果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需要更多发扬“家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家长真心关爱并扶持家庭成员成长 ,家庭成员以感恩之心回报家庭,整个国企大家庭按照开放科学的家规来运作 ,共创家业 。
在这个时代,如果国企领导以家族式心态 、家长式独断 、家人式管理的狭隘经营思想来从事经营 ,一定带不好队伍 ,出不了成绩 。在已经查处的许多案例中都可以发现 :有些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而是实施所谓的“家法” ;有些人忘记了民主集中制 ,擅长于“一言堂”;有些人用人不唯贤 ,而是搞“亲近远疏”,把企业变成安置亲信的私人舞台 ;有些人借“家文化”之名 ,为求一团和气而丧失原则。上述现象 ,好多打的就是“家文化”的幌子,而实际上干的却是用小家庭取代大家庭,只论家长不论家庭的坏事。
廓清“家文化”的内涵 ,是当下国有企业强化廉政建设、群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命题。应该积极发挥“家文化”中的凝聚、激励、约束 、导向、辐射作用 ,摒弃“家文化”异化导致的以情代理 、家长意志 、抛却规范、放松要求或消弭监督等文化错位 。只有把“家文化”所对接的亲睦相合,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分工合作有机整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国企的规模优势 ,造就更现代 、更有效的企业 。
(本文作者:戴荣里,本文章摘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