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3-03
一 、发展 ,向着转型升级全力推进
不久前 ,一位韩国学者调研山东青岛一家服装厂时 ,吃惊地看到 ,生产线上每台缝纫机都装备了小型电脑,“互联网+”推动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使工厂年利润居然增长了150% 。这位学者感慨地说 ,“脚下的这片土地 ,已不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生存的韩国企业所能待的地方了” 。
同样感到吃惊的还有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在去年该院发布的《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中说,大量实证数据表明 ,中国仍然是擅长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创新海绵” ,而且自主创新能力 、有利于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远胜于世界的估计 ,令人吃惊”。报告说,尽管研究认为中国还需付出更多努力解决一些问题 ,但“中国的确具备了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
这是中国经济发力转型大步向前的生动注脚 。
还有更多场景——从“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到高铁巨龙蜿蜒舒展 ;从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 ,到“一带一路”连点成片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到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或印证着变革的波澜壮阔,或记录着进步的深水湍流 。
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上——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一阵营,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 ,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 ;服务贸易取得长足进展 ,“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 ;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绿色发展重绘大美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速 ,消费占比越来越大 ,人民福祉大幅增加 。
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中国的分量越来越重——持续提高的影响力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源 ,被评价为“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具竞争力”。201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仍居于世界第一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二位 ;吸引外资连续24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对外投资位居世界第三位 。这是一份助力国家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出色答卷 。
回望1978年,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 ,以英明政治决断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 ,拉开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大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今天,累积30多年快速发展的雄厚物质基。嫦蚓萌蚧 、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新格局 ,中国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更高发展水平上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 、潜力,中国仍然堪称世界经济的“优等生”
历史将怎样记录“十三五”开局的这个新起点?
2016年新春伊始,全球黄金、股市 、汇市 ,粮食 、石油 、矿石等价格指标齐声振动,令曲折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行情激变 、险象环生 。艰难现状 ,从根本上说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和深化 ,是发达经济体过度依赖金融扩张 、财政刺激的传统发展模式 ,以及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交织缠绕所导致。为重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积极打造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 ,争取彻底摆脱困境、重新走向繁荣。尤其要看到,新的产业变革催生了涉及经济、技术 、环境、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深刻变革 ,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
国际经济动荡与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进来 ;加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和动力转换节点 ,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 ,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 ,各种因素叠加使我们面临着很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但是,超越短期的 、扰动性的 、局部的现象层面 ,着眼于主导性趋势和宏观层面 ,无论是从已取得的发展成绩看,还是从拥有的发展潜力看,中国仍然堪称世界经济的“优等生” 。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经济韧性好 、潜力足 、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四个没有变” ,深刻阐明了“中国信心”的深厚基。俏颐侨鲜 、适应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立足点 。
从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可以看到 ,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适应能力比较强 ,面对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不断加以改革完善,既释放了制度红利 ,也增强了体制适应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看到,我国经济追赶型增长过程并没有结束 ,从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迫切投资要求 ,到不断升级的居民消费结构 ,内需增长空间巨大 。
从区域发展差异可以看到 ,我国结构调整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一些产业虽然在沿海地区失去了比较优势,但在内陆地区仍然有发展前景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虽然对资源型地区造成困难 ,但在另一些地区却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一些地区面临较大去产能压力而放缓经济增速,但另一些地区则由于“早调整早主动” ,实现了转型升级并进入稳定增长期 。
从产业体系完整性可以看到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使我国拥有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 、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从宏观调控空间可以看到,我国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率都不高 ,金融状况总体比较健康 ,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 ,宏观调控具备较多政策工具和较大政策空间。
中国经济的这些鲜明特质 ,在世界范围看都非常难得 。更何况 ,我们已形成推动未来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 。眼下 ,一方面 ,从供给侧发力的结构性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去产能、去库存 、去杠杆加快进行,各类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以减轻转型阵痛 ;另一方面 ,新的发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以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以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以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以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以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理念 ,符合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阶段,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有利于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
三、实干,激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热情
今天的中国 ,的确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化解产能过剩、应对总需求收缩、治理生态环境 、提升开放水平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经济系统 、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挑战 ,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硬骨头 。《纽约时报》曾感叹 ,“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
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克难靠发展 ,发展要转型 ,转型靠改革 。而这一切最关键的在于实干 ,在于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 、干事打拼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抓实 、再抓实 ,不抓实 ,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 ,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
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已经部署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十分明确,抓落实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抓落实关键靠人,靠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当前,如何调动各个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千帆竞渡 、百舸争流的改革发展生动气象,是迫切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 ,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企业的创新意愿和活力,是检验结构性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 。国有企业也好 、民营企业也好 ,要引入新技术 、设计新标准、实行新管理、开辟新市 。薏恍枰葱率蹈傻钠笠导揖 ,这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 ,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 ,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 ,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 ;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为企业服务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精神 ,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 ,在持之以恒的反腐倡廉中加快制度创新 ,打造政府与企业 、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 、增强底气上 。
第二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独立性 、自主性、创造性的明显特点 ,用过度行政干预的方式搞科研,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以良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是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 。这就要对科技管理体制 、决策体制 、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等方面有步骤 、有系统地推进改革 ,加大物质奖励 、精神奖励和法治保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
第三 ,充分调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积极性 。近两年 ,中央在推动“双创”上出台了不少政策,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共同培育支持蹒跚起步的创新型企业。下一步 ,我们既要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还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和采取一揽子措施,净化创业生态 ,优化市场环境 ,破除技术壁垒、垄断藩篱,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公开 、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并以健全的法制规范行为秩序 、保障创新权益 、保护营商环境 ,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不仅“生出来”,更能“长起来”,促进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
第四 ,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党的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一支既廉且能、履职尽责的干部队伍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长期以来 ,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 ,当前确有少数领导干部无论是思想作风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或因为官不易“不想为”,或因本领恐慌“不能为”,或因担当不足“不敢为”,影响了改革推进和政策实施 ,人民群众的反映也非常强烈。治理庸官能混、懒官能撑 、“为官不为”的现象,不能等 、不能拖 ,必须辩证施策 ,争取尽快扭转 。要继续以“三严三实”要求严格对照检查 ,同时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 、科技培训、管理培训 、法规培训,增强广大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 ,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 ,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区分好改革的探索性失误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要健全激励保障制度,使庸官不能上岗 、懒官难过考核 ,有力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 、锐意进取的干部。
12年前,习近平同志任职省委书记时 ,曾撰写过一篇文章《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其中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一句 ,今天读来 ,依然振聋发聩 。在改革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们需要大批有能力、有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一鼓作气攻克一个个障碍、拿下一个个堡垒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实现伟大“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
本文章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