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16-05-23
日前 ,在上海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有着80年历史的中国自行车“老品牌”飞鸽展示了多款“超级自行车”。飞鸽的这次华丽转身,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让人眼前一亮 。
这些“超级自行车”可不简单,自行车龙头上有个屏幕,显示骑行数据。它还有一个“大脑” ,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来控制 。2015年 ,“飞鸽”携手乐视体育 ,组建了一支互联网开发团队,专注研发智能高端自行车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 ,2015年自行车出口5746.1万辆 ,同比下降8.3% 。电动自行车出口133.9万辆 ,增长20.4%。零部件出口约合26亿元 ,同比增长19.6% 。锂电车去年产量为292万辆,增长近1%。值得一提的是,自行车中的竞赛型车出口增加41.4% ,显现出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发展。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说,出口是释放产能、倒逼企业转型、转市场的最好方式,在“提质增效”方向上下功夫、做文章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作为老国企的“飞鸽”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1998年,产 、销量跌至底谷,仅有几十万辆 ,由于连续严重亏损 ,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
为了保住“飞鸽”这一老名牌 ,在天津市政府指导下,实施“砍树留根保名牌”行动 ,以“飞鸽”名牌为依托,通过改制、重组 ,组建了多元投资主体的天津飞鸽自行车有限公司,成为生产 、销售飞鸽牌自行车的唯一企业。经过改制,企业运行体制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增强,每年产销量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
“飞鸽”很早开始了“走出去”之路。早在1989年 ,“飞鸽”自行车第一次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老布什夫妇。此后几十年 ,“飞鸽”一直被政府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 。
在“飞鸽”工作了30年的张金瑛见证了自行车“凭票买车 ,一票难求”的辉煌 ,也经历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痛苦。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自行车行业也进入增长放慢乃至负增长、结构调整深化的阶段 。
“飞鸽”的发展是中国自行车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4年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电动自行车出口退税率 。“这是国家给我们释放的强烈信号 ,鼓励我们更快 、更多地‘走出去’” 。
马中超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 ,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 ,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经济带 。中国自行车行业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自行车和零部件产品出口 。
作为国内另一家老牌自行车企业——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 ,2010年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上海凤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俞跃峰说 ,作为一家国内老牌自行车企业 ,去年出口近100万辆,销售额3个多亿元人民币 ,内销和外销基本持平 。
2012年,公司开始面对全球市。卣剐率谐》较,对原有产品进行转型升级 。告别过去28英寸“老式黑车”,他们增加了童车、折叠车 、山地车等各种档次的自行车产品 。
目前 ,国内很多自行车生产企业喜欢“代工”,接国外订单进行贴牌生产。俞跃峰说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 。“‘走出去’要做自己的品牌 ,向国外推自有品牌是很难的” 。
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喜荣同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这家成立于1992年的公司,目前产品远销64个国家。去年,该公司出口率增长20% 。从2004年起 ,这家公司开始在境外筹备建设自有品牌 。
“走这条路是被逼出来的。”詹喜荣说,早期国内厂商并没有运作自有品牌 ,我们发现做代工这种生意不稳定、不长久 。“原来欧美市场的客人 ,今天找你询价 ,明天找别人询价 ,会因为一毛钱的差价轻易地离开你 。我们体验这种苦楚之后,认识到不能绑在别人身上 ,要自己解救自己” 。
对于国内以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 ,詹喜荣认为 ,做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做长线。“做品牌终究是做产品” 。
据介绍,2015年中国自行车出口市场从传统的日韩 、东南亚继续拓展到沙特阿拉伯 、阿联酋、埃及 、伊拉克等中东国家 ,“一带一路”国家成为行业新需求。
“面向未来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应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 ,向个性化定制的方式转变 ,由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变 。”马中超说 ,中国自行车行业要紧跟全球制造业最新发展趋势 ,运用互联网思维 ,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于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过程,促进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制造转型升级 。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