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17-01-04
戴上VR头显 ,你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套装修好的房子里 ,通过手里 ?仄鞣⒊龅纳湎 ,你可以走进不同的房间,改变套内房间客厅厨房的布局 ,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具地板 ,给墙壁换颜色 。
这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年轻人开发的一款应用产品,在刚刚举办的2016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北京共青团展区中 ,这个VR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一个人试完了 ,会带上几个人过来体验 。
在北京的各类国有企业中,年轻人的创新活力正在被激发,专业知识与新技术相结合 ,加上好的创意 ,给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而共青团成为这股创新力量背后的推动者和鼓劲者 ,2016年团北京市委出台了《关于引领北京市企业青年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 ,目的就是深入推进企业开展相关活动 ,多家大企业的内部创新机构挂上了团北京市委颁发的“创新工作站”牌匾 。2016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成了这项工作的一个展示平台。
创新氛围浓郁吸引年轻人创新
“与传统的照着图纸修建有所不同 ,运用建筑信息技术搭建出一个虚拟的‘大楼’ ,戴上VR眼镜,设计师可以直观地感受建筑内部的构造,及时修正调整自己的设计 ,之后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生成大楼立体模型 ,甚至是进行3D建造 。房子建好 ,客户在后期选房装修时 ,这种模拟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挑选设计自己满意的风格 ,包括提前看到家具的位置摆放和效果 。”梅一钦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虽然到公司工作很短,但已经感受到企业注重青年员工创新的氛围。作为一个在建楼盘的项目负责人 ,他设计的产品还获得了2016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大赛最佳应用奖 。
中建八局华北分局团委书记房园介绍 ,现在公司的很多项目负责人都非常年轻 ,这些以80后甚至90后挂帅的团队创新意识很强,推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为公司多个项目的开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
仅用一台平板就能操控一栋大楼用电,过去只是科幻电影中常有的场景 ,现实中 ,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一支不到10人 、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青年设计团队,已让“绿色能源智能用电小区”落地生根 。
“我们的项目开始于2009年 ,现在已经在左安门公寓 、莲香园校区 、四合上院小区等进行了实践。居民可以轻松地使用移动端看到用电信息 ,控制家庭用电 。”团队成员邢磊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 ,一支青年创新团队的前行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不是一帆风顺 ,伴随着弯路和颠簸 ,“要与老师傅协作 ,汲取经验,新思路和成熟方法并重;要与厂家、供应商做沟通协调 ,确保产品不出差错 ;要与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同时也各有专攻。一开始别人看你是年轻人,可能会有些质疑 ,但最后还是成果说话” 。
为了促进青年创新 ,国网北京电力公司有专门的创新平台,提供资金和相关支持,并将优秀的创新成果化 。公司团委书记曲虹介绍 :“自由组合的团队每年都可以提交申请创新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是‘智能小区’这样的大研究,也可以是来自生产中的小革新 、小创意 。”
北京海淀公司青年创客团队研发的“防触电插座” ,让居民用电更安全 ;北京检修公司高天宝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带电接引流工具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创新的思路常来自一线工作。它的原理或许简单,但不容易想到 。创新思路更需要尝试与实践 。”曲虹说 ,良好的创新氛围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投身于班组创新 。
打破内部约束激发年轻人创造力
创博会上北京共青团展区里,有一台相比其他产品不那么炫的工业设备。黑黑的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 ,但在短短时间内 ,销售额迅速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这个产品是一群年轻人打破部门 、打破专业界限研发的 。
这个团队是京能集团子公司北京节能技术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节能中心)的创新创业小组 ,成员均为80后、90后的青年人,他们研发出了国内技术领先的迈夫特超低氮燃烧器 。
2014年之前 ,节能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测类工作 。他们发现美国加州早在10年前就对燃烧器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极为严格的规定 ,由此便有了大胆预测——我国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发布越来越严格规范,未来或许也会出台类似政策 。重要的是,当时国内没有自主品牌的燃烧器 ,所用的均为进口产品 。年轻的工作人员相信自己的判断 ,决心设计新型产品。他们结合我国大气环境的基本情况先于市场开始尝试自主研发超低氮燃烧器 ,立志“中国创造” ,“不仅是国产 ,还要成为符合严格环保标准的超低氮国产” 。
果不其然 ,在第一代国产燃烧器问世后不久 ,为清洁空气 ,相关政策出台。之后 ,在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双创”小组再次改进 ,成功研发出了更为先进的二代产品。目前 ,这支年轻队伍的“中国创造”燃烧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这个高产值的“双创”小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因为是跨部门组合 ,大家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本事,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能挥笔写标书,也能动手装机器。
“‘双创’小组是年轻人的团队,大家有干劲 ,不知道什么是累 。我2016年8月加入小组,到现在4个多月时间 ,只在国庆期间休过假 。”26岁的何磊是“双创”小组的成员 ,晚上熬夜做标书、周末加班不休息……迈夫特超低氮燃烧器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横空出世的 。打破国企的内部制约机制 ,让年轻人用自己的眼光和头脑去发现 、去创新 ,是节能中心的成功之道 。
“我们有一位同事,216年8月刚刚入职 ,现在已经有了120万元的签约额。”何磊很佩服的团队销售状元 ,今年也才28岁。
“牡丹”信息化就靠年轻人
推动青年创新一直是北京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团组织就开展了 “四小”活动 ,即小发明、小革新 、小建议 、小窍门;九十年代 ,启动实施了以创新创效等为龙头的北京青年科技创新行动 。
近几年 ,北京市共青团积极发动企业基层团组织开展创新实践 ,同时举办了北京市青年工业创新大赛 、青工创新大赛、青年微创新大赛等系列赛事 ,累计上千个创新项目、团队参加市级评选 。
2016年 ,团北京市委积极与各家企业合作,促成团组织主导的“创新工作站”在多家企业内部挂牌。今后每年还将评选十佳青年创新个人、十佳青年创新课题和十佳青年创新工作站。创博会上,一批创新成果得到展示。
在3天的展会时间里 ,一台仪器旁总会围满了女生 ,这是一台皮肤检测仪器 。通过扫描局部皮肤 ,可以分析出每个人皮肤的油水状况 、白皙度和细腻度和化妆品的残留 ,还能给使用者提出改善建议。
如果不看这个展台上方大大的“牡丹”二字 ,人们是不会想到这么一台先进的设备与过去家喻户晓的“牡丹”电视机出自一家企业 。由北京电视机厂更名的北京牡丹电子集团 ,已经走上了一条以文化创意带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创新之路。
公司副总裁傅东翔介绍了牡丹集团的“前世今生” 。牡丹公司成立于1973年 ,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中 ,公司青年人才不断流失 ,2008年企业转型时又遇到严重的困难,在自身实力不足和战略方向不明的情况下 ,公司果断抛弃了制造业 ,转向科技服务业和科技信息业,恢复原有的部分科研系统 ,建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 ,吸收引进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企业注入活力 。这几年 ,企业发展方向是“互联网+” 、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还与国内多所高校紧密联系,着重发展媒体艺术。
“牡丹”已经是一家年轻化的公司 ,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岁 。年轻人在这种转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家居办公软件和签到录名机等“牡丹”系列产品开始赢得市场。傅东翔认为 ,年轻人的凝聚力、知识力 、战斗力丰富 ,是企业的活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