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两岸农粮食品市场新契机
于旭波
尊敬的各位来宾 ,各位朋友 ,女士们 ,先生们 :
今天的交流对大陆和台湾业内人士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正如周明臣董事长刚刚讲到的,在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之际,两岸业内同胞欢聚一堂 ,就农粮食品行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标志着两岸农粮食品的交流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借此机会,我代表大陆来台农粮食品考察团,就入世后两岸粮农食品贸易新契机作一个简要发言 ,并非常荣幸能与在座的各位在今后几天里作进一步的探讨 。
第一个问题 ,入世为两岸粮农食品贸易往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在不久前举行的多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大陆和台湾相继被通过加入世贸组织 ,成为推进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将受到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框架为农产品自由贸易作出承诺的约束 ,因此,入世后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要随之调整,这将为两岸农粮食品贸易往来创造宽松的环境。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大致趋向是 :
关税税率将降低 。大陆农产品平均关税将降至17% ,主要农粮产品关税降至14.5%。其中小麦 、大米的进口关税为1%;大豆和高粱进口关税3% ;豆粕为5%;大麦为9% ;麦芽当前配额关税为30% ,配额外关税76%,2004年取消关税配额后 ,关税降为10% ;豆油、棕榈油 、菜籽油当前配额关税分别为13% 、10% 、20% ,配额外关税分别为121.6%、30%、100% ,入世后关税统一降为9%。
台湾入世后 ,农产品整体关税税率将调减至与台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WTO成员的关税水平 ,入世后第一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从现行的20%降为 15.2% ,并分年调降至12.9%。多数农产品完成降税期限为2002年 ,只有137项敏感产品的降税期限延至2004年 。对台湾不生产或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产品,降低关税 。对台湾已有生产但生产不足仍需进口者 ,酌情降低关税 ,葵籽油由21%降为15% ,面粉进口关税由20%降至17%,小麦进口关税维持6.5% 。对台湾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但至关重要的农产品,仍维持较高关税 ,如原糖进口关税为12.5%,白糖进口关税为17.5% 。
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如大陆将取消数量限制 ,随意性许可证及可变税率。台湾依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及竞争力 ,分别制定关税化程度以及时间表。
农产品出口补贴将被消减 。按照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规定 ,发展中国家10年内对国内农业支持水平必须消减13%,农产品出口补贴减少24% ,享受补贴的出口农产品数量减少14% 。今后大陆将按照这一原则取消大多数农粮产品出口财政补贴。台湾按发达地区标准 ,对某一具体产品的补贴额不超过其产值比例的 5% 。
贸易体制将进一步改革。大陆过渡期内实行关税配额政策,分品种逐步扩大非国营部门关税配额比例 。每年9月30日前国有部门的关税配额未使用完 ,将再分配给非国有企业使用 。到2006年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国营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
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大陆和台湾对农粮食品贸易政策所做的上述调整 ,降低进口门槛,拓宽了两岸农粮原料来源,有利于推进两岸农粮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培育两岸农粮产业的竞争能力 。同时 ,非国营贸易比例的不断扩大 ,最终将形成平等自由竞争的业内环境 ,有利于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 ,大陆农粮食品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其给台湾贸易界带来的机遇 。
先谈一下谷物 。2000年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吨 ,人均粮食产量达400公斤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其中小麦1.1亿吨 ,稻米2.3亿吨 ,玉米0.9亿吨,其他谷物0.7亿吨。
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丰收 ,但仍需一定进口 ,从1990-2000年10年净进口共计470万吨 。进口最多的年份是1995年,达1841万吨 ,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00年,达1342.5万吨 。
大陆进口粮食品种中主要是高质量的小麦(一般食用、加工),大麦(麦芽、酿酒) ,大米(食用)。小麦进口约占大陆总产量的5%,进口市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澳大利亚 、美国 。90年代以后 ,法国、英国也成为大陆进口小麦的主要市场 。加拿大是大陆小麦进口比较稳定的市。话阏际谐》荻畹40%左右。美国 、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市场份额变动较大 。近年来由于大陆农业政策稳定,农业连年丰收 ,致使近两年进口小麦持续减少 ,1997年进口186万吨 ,1998 年149万吨, 2000年降到历史最低点 。入世后 ,根据承诺配额量 ,小麦进口将会有一定上升趋势,预计到2004年小麦进口达800-900万吨 。
当前大陆粮食进口采取配额管理 ,在配额以内进口的粮食关税税率很低 ,而配额以外主要粮食品种的税率较高(如小麦普通关税为180%) 。
2004年中国大陆承诺最高配额量是2180多万吨 ,其中小麦930万吨,玉米720万吨 ,大米530万吨 。
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当前大陆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放开粮食市场后,大陆粮食价格将逐渐降低 ,从而会影响大陆粮食生产的供给能力。同时,粮食价格的降低还会剌激大陆市场对口粮和饲料粮的需求 ,从而使粮食需求量增加 ,净进口的增长 。
接下来谈一下面粉行业 。大陆最近几年面粉企业飞速发展,日加工小麦100万吨以上的面粉企业近万家 ,面粉年生产能力高达3亿吨 ,面粉实际消费量约为8400万吨,面粉行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高质量的高筋粉 、低筋粉和高档中筋粉产品缺少 。据农业部门调查,大陆优质面粉的需求量为2160万吨(高筋粉 360万吨,高档中筋粉1200万吨,低筋粉600万吨),大陆优质麦产量在1647万吨左右,其中符合加工要求的优质麦约700万吨 ,生产与需求存在明显缺口 ,今后大陆面临的趋势是进口国外高质量原料发展面粉加工业 。
大豆和食用油脂 、油料行业的情况是:近年来大陆大豆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实际消费量在1900万吨。供求缺口明显 。过去大豆是大陆出口的重要农产品,1995年后转为净进口 ,1997年大豆进口量超过小麦,成为大陆最大的进口农粮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要求的提高,加之伴随肉类工业发展起来的饲料工业的发展和油脂加工业的发展,大豆的消费需求会持续增长。2000年,进口大豆1042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
根据统计 ,2000年大陆主要油籽油料产量达5000万吨 ,其中大豆达1541万吨,占油籽产量的34%,花生达1418万吨 ,占油籽产量 30% ,菜籽1138万吨,占油籽产量25% 。90年代以来,大陆食用油脂工业发展迅速,食用油市场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2000年食用油产量为1040万吨 ,食用油总消费为1230万吨,供求缺口190万吨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食用油市场的发展,供需缺口还会扩大 ,2000年仅进口棕榈油即达180万吨 。大陆进口食用油占世界食用油贸易量的7.5% 。食用植物油和油籽的进口分布主要是美国 、巴西 、阿根廷、马来西亚 、印尼和新加坡等国家 。到 2004年 ,承诺330万吨大豆油进口配额 ,以15%出油率计算 ,需2200万吨榨油用大豆 ,但大陆大豆产量仅1500万吨,因此就榨油业看,有700万吨的大豆需求缺口 。
在食糖工业方面 ,目前大陆食糖产量620万吨 ,实际消费量超过800万吨,产消缺口180万吨 。每年需要进口一定量原糖 。主要进口地区为古巴 ,此外是巴西 。2000年原糖进口达58万吨,2001年截至11月原糖进口达105万吨 。大陆糖市场的特点是需求弹性大,价格高的时候需求下降的幅度较大 ,而价格低的时候需求增长的幅度了也很大 。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差价来看(目前的差价高达1500元左右) ,进口糖有利可图。随着政府限制糖精产销政策的实施 ,食糖消费市场将会逐渐扩大 ,而且入世后 ,政府管制减少,食糖贸易实行关税配额管理,2002-2006年进口还会逐年增加 。
玉米饲料行业的情况是 :大陆饲料工业从8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从1990-2000年,饲料总产量从3500多万吨增加达7400多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15% ,成为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而且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种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 、预混合饲料增长比例协调 ,并涌现出不少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如希望、正大 、正虹等。饲料工业的发展拉动了饲料原料产业的快速增长,如玉米产量增长很快,2000年,玉米产量达1.05亿吨,其中供饲料消费的0.91亿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8% 。尽管如此,在大陆养殖业和肉类加工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饲料供求仍然存在缺口, 每年都要进口一定量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 。
最后谈一下肉类加工行业。80年代以来 ,大陆肉类工业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1998年大陆肉类总产量达到5360万吨 ,禽蛋产量2190万吨,奶类产量845万吨,人均占有肉、蛋 、奶分别达到43 、17.5、6.8公斤,其中,肉类 、蛋类的生产总量为世界第一 ,人均消费量也居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据预测,十五期间 ,中国肉类总产量将从2000年的6046万吨增长到7200万吨。由于肉食产量的增长,近几年大陆肉类进口量较 。谥饕、澳、南美洲的冻牛肉 ,美国、日本冻鸡翅和冻鸡爪。入世后 ,肉类进口关税水平下降(牛肉进口关税由目前的45%降至12%,猪肉和鸡肉关税由目前的20%降至12%) ,进口宽松,进口量会有所上升,但主要进口将会是深加工的肉类产品。
从大陆粮农食品主要行业发展态势来看 ,入世后 ,作为一个12亿人口的大市。魏我恢质称 ,都有一定的消费量和市场潜力,而且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市场准入量的扩大,关税水平的降低,贸易政策透明度提高,为台湾商人提供了广泛的贸易机会 。
第三个问题 ,两岸农粮食品贸易的互补性与台湾农粮食品产业的发展为两岸贸易合作提供了基础。
目前大陆出口的主要农粮食品为玉米 、大米 、饲料 、肉食等 。
在玉米出口方面,1990年后 ,大陆玉米净出口量逐渐增加,除1995年、1996年暂停出口外,大陆玉米整体保持净出口 ,成为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地区。出口市场主要是韩国 、日本 、马来西亚、印尼 、菲律宾等 。1998年玉米出口468万吨 ,占国际市场的份额12%。但是在国际玉米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大陆玉米生产成本较高,出口价格竞争力低。由于今年4月份,日本转基因条例的实施 ,大陆玉米开始逐步抢占日本市场份额 。
在大米出口方面,大陆大米出口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0年以来,由于国内粮食缺口增加 ,加之大米品质的影响,出口量不断减少,在国际大米出口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被泰国 、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取代 ,进口量相对增加 。近几年连年丰收 ,大米出口回升,1998年大米出口375万吨,达到建国以来最高出口水平,成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中低档籼米占国际市场份额30-50% ,主要出口市场为东西非 、印尼 、菲律宾 、古巴、马来西亚 ,长粒优质籼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50-55% ,主要市场为中东 、南非、新加坡 、香港 、欧洲和美洲 。优质梗米占国际市场份额12-15% ,主要市场是中亚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在畜禽肉食出口方面 ,1990年前 ,大陆禽蛋出口基本维持在3-4万吨 ,而畜产品和肉类产品出口规模每年都呈扩大趋势,成为大陆出口的拳头产品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活猪,活牛 ,活家禽,蛋) 、东南亚(冻鸡,冻猪肉)、日本(冻鸡 ,鸡胸肉) 、前苏联(冻牛肉 ,猪肉罐头) 、联邦德国(猪肠衣) 、东欧诸国(冻鸡 ,鸡胸肉,冻猪肉)等 。入世后,美国向大陆开放牛肉 、猪肉和鸡肉市场,日本已承诺削减牛肉进口关税 ,韩国承诺增加牛肉市场准入量并降低禽肉进口关税,可能刺激大陆属于中低档畜禽肉食产品的出口。估计2004年 ,大陆畜禽肉食产品出口将突破100万吨。
台湾目前主要进口谷物、饲料、肉蛋类等。
在谷物进口方面 ,台湾玉米99%靠进口,2000年进口玉米495万吨 。根据2001年8月统计资料 ,玉米进口占农产品进口总值8.07% ,其中 99.87%依赖美国市场 。其次是大豆 。2000年黄豆进口240万吨 。2001年8月,大豆及油籽进口占农产品进口总值4.6% ,其中58.76%来自美国 ,其次是巴西 ;此外是小麦。小麦60%靠进口 ,2000年小麦进口107万吨 。小麦进口主要依赖美国市场 。
从台湾进口谷物商品结构来看,大陆玉米可以成为台湾重要进口对象。大陆2000年玉米出口1047万吨 ,2001年已经出口420万吨,全年估计不下于450万吨 。由于美国玉米转基因问题给台湾进口商带来了风险 ,但目前大陆转基因玉米仅处于积极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大陆玉米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 ,这就给大陆和台湾进出口商提供了机会 。
在饲料豆粕进口方面 ,台湾饲养业非常发达,从80年代以来饲料工业即进入现代化阶段 ,台湾的饲养业以猪 、禽为主,规 :筒恐鹉暝龀ぁR虼耍笞谠系挠衩 、豆粕和鱼粉主要依赖进口 。1997年台湾进口籽粕43万吨,鱼粉31.3万吨 。1997年2月发生口蹄疫后 ,猪饲料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近年来大陆食用油脂行业和饲料业的发展,饼粕质量可靠 ,可以说为台湾进口饲料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在肉食、蛋品进口方面,近几年来 ,大陆养殖业和肉类加工业的发展,使大陆的肉类和禽蛋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1998年大陆肉类总产量达到5360万吨,禽蛋产量2190万吨 ,奶类产量845万吨。而且随着欧洲爆发疯牛病、口蹄疫 、禽流感等动物病变 ,台湾进口大陆肉禽产品可以相对放心。
台湾的一些产业和产品出口方面也非常有优势,例如水产品。水产养殖在台湾开始较早,技术较发达,2001年8月,台湾向日本、美国 、韩国 、新加坡出口各类鲜活冷冻鱼产品0.7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29.74%。其次是猪、羊肉食产品,出口0.1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6.51%。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 、香港 、韩国、意大利。水产品和畜产品今后也可以发展向大陆出口 。其次是稻米 。台湾是产稻区,2000年稻米产量约为135万吨 ,大米消费量为 140万吨左右。供求基本平衡并略有出口 。另外 ,还有果品。台湾水果种类繁多 ,除供应本岛外,远销欧美 ,年出口金额达10亿美元。主要有香蕉 、凤梨、柑桔 、木瓜、等。这些水果品种大陆缺少 ,今后可发展成为大陆重要进口产品。
从两岸商品进出口结构来看,两岸贸易呈现很强的互补性 ,为两岸贸易合作提供了空间 。令人备感欣喜的是,90年代进军大陆投资的一些台湾食品企业,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如统一 、旺旺 、大成等食品企业集团,值得我们大陆同行学习借鉴 。大陆入世后所带来的无限商机和庞大的市场完全能成为台湾企业纵横的主战场。
第四个问题 ,利用双方优势 ,加快两岸农粮食品贸易往来与发展。
两岸发展农粮食品贸易往来 ,除了充分利用产品和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势外 ,还有两大优势 :
首先是地缘优势。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近在咫尺。除了民族饮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方面的相同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相比的交通运输方面优势,主要体现在运输距离近和运输成本存储成本低 。例如 ,进口玉米在运输成本方面,3.5-5万吨船装运量从大陆到台湾为5美元左右 ,从美国西海岸到台湾为9-10美元 ,从美国墨西哥湾到台湾为16-17美元。进口大陆玉米在运费上要比进口美国玉米便宜2-3倍。
在进出口港口设施和商品吞吐能力方面 ,大陆粮食出口主要港口在大连、秦皇岛、天津 、上海、宁波等,进口主要港口在深圳 、黄浦 、广州 、青岛 、厦门 、湛江等, 1999年主要港口进出口吞吐量完成约1555万吨。目前大陆对外开放港口130个 ,吞吐能力超过23亿吨 ,这些港口离台湾近 ,朝发夕至。一些港口的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运输网络设施和现代化装卸机械接近国际水平 ,港口规模与吞吐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这是台湾客商可以充分利用的物质条件。
其次 ,是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根据双方自然资源禀赋特征,按照比较优势法则 ,两岸粮农产品贸易往来将会对两岸资源的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台湾地处海岛 、劳动力短缺 、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较好 ,适合亚热带农作物种植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但粮食生产不足 ;大陆劳动力丰富 、土地相对稀缺,但适合粮食生产 。两岸发展贸易往来正好可以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 ,兴利除弊。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入世后大陆和台湾为适应世贸规则对贸易政策所做的调整,必然为两岸粮农食品贸易自由往来创造利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大陆农粮食品产业供求两旺的势头为台湾农粮食品贸易界提供了机遇 ;第三,台湾农粮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两岸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为发展贸易合作提供了空间 ;第四,两岸地缘优势(交通运输方便 、成本低)和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两岸商品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发展两岸粮农食品贸易准备了技术条件 。
女士们,先生们 ,发展两岸粮农食品贸易,是顺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既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 ,也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 。大陆同胞热忱欢迎台湾商人深入内地做生意 ,我们粮食行业协会和新葡的京集团350vip集团愿意为台湾贸易界提供便利 ,为促进两岸经贸繁荣做出我们的贡献 。
女士们 ,先生们 ,以上只是我的一管之见 ,明天我们双方还要就许多专门问题深入探讨,通过探讨使我们双方增进了解 ,达成共识 ,谋求共同发展,我相信 ,这符合我们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
最后 ,请允许我对今晚各行业协会 ,台湾业内人士的精心安排和款待表示谢意。
谢谢大家!